一、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今年召开的两会和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讨论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当中,特别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那么,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什么?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政府是支持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起什么作用?他们应该是合作者。这三者之间又应该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分工与互动关系呢?
政府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资金的投入、政策的引导等;此外,政府还要负责组织及进行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对于应用类研究有极大的帮助。为什么说科研院所跟高等学校是合作者呢?任何科研成果,如果不转化为市场化产品,而是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最后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那无论这成果如何尖端,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都是乏善可陈的。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要靠企业。我们现在既要拿出成果,更要能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提高我们技术水平最重要的方面,也是我们产品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主要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跟市场的需求是分不开的,自主创新应该在市场导向下进行。这里讲的企业自主创新是应用型;国家支持的基础研究要深思熟虑,从国家长远的、远大的目标来着想。企业创新一定要有市场需求,没有市场需求就谈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有了自主创新以后,我们国家整个的经济面貌将会改观。中国将不仅是一个制造中心,更将成为世界的创造中心、创新中心。
二、品牌是靠不断的自主创新来支撑的
品牌的重要性已毋庸多言。树立了品牌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不行的。品牌是和产品连在一起的,而任何产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根据现在国际竞争的态势来看,现在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在不断地缩短。所以品牌要靠不断地自主创新来支撑。应该看到,每一个行业都有发展的空间。按经济学的观点,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只有采用夕阳技术的企业才是夕阳产业,夕阳技术突破了、更新了就不是夕阳企业了。所以每个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现在企业都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品牌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品牌是保护我们国内市场一个防护堤,有自主创新的企业会使自己企业的品牌更红火。
三、政府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大对新兴行业的支持力度
新兴行业一般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莫不若此。新兴行业之所以新,说明过去没有,所以一开始建立都是很弱的。同时,新兴行业的利润率也是事前无法预料的。要冒很大的风险,利润率又不可预期,企业就不愿意做。所以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新兴行业的发展就难以渡过其体弱的幼年期而茁壮成长起来。因此,国家产业政策中最要紧的一点,应该是扶持新兴产业。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国家对新兴行业应该有资金上的支持。这方面倒并不一定直接给钱,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比如在税收、金融方面给予支持。
2.国家对新兴行业的产品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知识产权缺乏制度性保护,就没有人愿意搞创新。
3.在行业准入方面应该贯彻落实“非公经济36条”。现在有人经常讲,行业准入是一道玻璃门,看见了但就是进不去,因为还存在一道玻璃门。怎样打破这道玻璃门,这需要政府下决心,各级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非公经济36条”,消除各种行业公平准入的障碍。这里面会遇到三大障碍:第一个障碍就是行业垄断。行业垄断的形成非常复杂,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和既得利
益结合在一起。第二是地方封锁,或曰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同样是不愿意玻璃门取消的,它也跟利益结合在一起。第三个困难是现在还缺乏重要行业的技术标准。行业准入该不该要门槛?要门槛,但门槛应该是透明的,一视同仁的。在打破行业垄断的同时要提出技术标准,以达到技术标准作为进入某行业的资格。把技术标准公布出来,够技术标准的就可以进来,不够标准再继续努力,创造条件。这样既实现公平竞争,又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但技术标准不应该是由政府单独制定的,现在有个不良倾向是部门利益法制化,立法过程及标准的制定也存在垄断的问题,这同样是不公平的,应该通过包括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等在内的各个方面来共同讨论。程序正义才能保证结果公平。
四、创意是创新的基础
自主创新分两类:一类是原始性创新,一类是引进消化后的再创新。两类都是创新,但两类相比更重要的是原始性的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后的再创新也很重要,同样有用。但如果缺乏原始性的创新,这样的自主能力创新建设还是不完整的,起码是重要的一环没有放进去。原始性创新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先有创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创意谈不上创新。我们现在中国真正缺少的恰恰是在创意方面的实践能力,包括缺乏有创意能力的人才。如果我们能有更多的企业从事创意工作,拿出思想,然后再跟其他的企业联合起来,我们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可能就要走得更快、更有效。这是自主创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我们对此要有足够充分的认识和长远的眼光。
五、融资难的问题需要认真、有效地解决
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阻碍自主创新。中国要解决与自主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融资难问题,银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定要鼓励创业投资。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这么久都没有解决呢?体制问题是关键。
一是银行体制。为什么国有企业贷款要比民营企业多少容易一点儿呢?为什么大型企业比中小企业要容易一些?虽然说这其中确实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恐怕更大程度上还是与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有关系。现行的银行信贷体制对国企和民企是不能一视同仁的。对民企贷款
出现问题后受到追究的可能性远比对国企贷款出现问题受到追究的概率要高出许多,这在客观上造成信贷人员“惜贷”。
二是创业投资体制。在国外,通常是几个青年人从研究所或是从大学出来,聚在一起搞一个发明创造,办一个小公司,虽然规模很小,但因为有创新成果,在展示宣传的时候被创业投资机构看中了,就参股进去,推到创业板去上市。一上市,企业就成倍地增值,到适当的时候创业投资就带着收益退出,再去寻找支持另外有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去。但为什么在我国创业投资就这么困难?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创业投资公司,但关于创业投资基金却没有法律根据,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退出渠道。创业投资机构把钱投入进去就不能撤出,不能流动,这就把活水变成了死水,无法规避风险、获取收益,那还搞这个干什么?问题是,从九届人大到十届人大,创业投资基金法酝酿了这么多年都没能出台,不能不让人遗憾。现在导致的局面是很多有创新成果、富有成长性的公司愿意去国外上市,却不能在国内上市,这是良好上市资源的流失。为什么就不能把他们留在国内呢?这是鼓励自主创新的态度吗?
所以说,鼓励自主创新首先需要制度创新。我们呼吁为了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一方面从银行的角度对融资难问题要有效地解决,同时要加快创业投资法的制定,要让创业投资业在中国能够更大、更快地发展起来,这样我们的自主创新将是有希望的。
六、改革人事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优秀的科研人员进入企业
这对我们今天来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好的科研人员到哪里去呢?是到科学院去了,或者高等院校留下了,当然壮大科研力量和充实师资也非常地重要,但在国外并不是这样。国外很多优秀的科技人员是直接进入企业,或者是企业招聘、猎头,或者是干脆自己创办企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其中的优秀分子不进入企业,这种情况对我们的企业自主创新是不利的。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要引导
转变社会上那种认为科技人员就应该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去的传统观念外,恐怕更为实际的手段是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要实现民企与“国字号”单位的同等国民待遇,在户口、档案、职称、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切实保证。在激励机制方面,企业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更为有利的条件,那就是机制灵活。特别是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可以更为有效、效率更高,这样自然就会吸引来优秀科技人员。
另外,企业对现有的科研人员,一定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工作,其中包括科技方面的培训、管理方面的培训。企业能做到提高自己科研人员的水平,这个企业就很有希望了。现在的问题是企业技术人员往往缺少接受再培训、再教育的机会,可能工作了很多年下来保持的就是毕业时的水平。当然企业做这些事情要花钱,但花这个钱将来是会有回报的,因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了,这也是一个提高认识的问题。
七、要进一步开展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
上文讲过了,除了基础研究以外,应用类自主创新研究的主体是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是合作者,那么,产、学、研三者怎样进行真正有效的合作呢?我们现在提出三个建议:
1.以项目为主线来组织企业、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进行攻关。如果没有项目为依托,三方合作就缺乏一个平台和共同的目标,就难以有效地组织到一起来。
2.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基地。可以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建立,有了基地,三方的合作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可以进行一些带有长期性的重大研究项目,也可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
3.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大企业的研究力量较强,如果建流动站,吸引一批博士后进去做研究,出了成果直接向企业报告,这对于研究人员了解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确立研究课题的有用性有直接好处。
销能咨询 培训部编辑